有作声,回头看二子史珣、史璋、女婿姜燮以及外甥魏疆都站在院门旁,沉吟片晌跟妹婿魏成隆说道:
“汴梁是万万不能回的,局势三五年间都不可能平息下来,即便这次求和能成,赤扈人也会随时再度南下,这是完全作不得准的事。你要是真不想留在楚山,我可以厚着脸皮请军侯帮忙安排你去襄阳。襄阳乃路治所在,城池宏伟、商埠繁华,你去襄阳可以做回老本行,疆儿也可以寻师苦读,以图功名。不过,你可要想好了,这时候离开可以,但他日想重回楚山谋求一官半职,我脸皮再厚,也没有办法帮你请托……”
“楚山能有什么差遣叫人眼馋的,还需要谋求?大哥不是说笑话吗?”
魏成隆笑道,
“先去襄阳也是个办法——史珣有在户部任吏的覆历,到襄阳请托关系,谋个差遣不难,而在京西南路诸监司任吏,怎么也要比在这穷乡僻襄任事强出百倍;史璋、姜燮到襄阳后也继续苦读,老史家怎么也该出一个进士光耀门庭了——襄阳乃商埠重镇,汉江通往荆湖,皆是鱼米之乡,我也却是正好可以做回老本行!”
“……”史轸微微一笑,挥了挥手说道,“你既然打定主意,那且去准备,我明日请军侯安排人送你去襄阳!”
看到妹婿、外甥及二子转身走开,却是女婿姜燮提着木桶帮着他去打井水,史轸神色凝重的问道:“姜燮,你到这时还意在功名,一心就想着找处清净之地苦读吗?”
“父亲,姜燮想留在楚山。”姜燮说道。
“哦,”史轸眼睛一亮,问道,“你为什么想留在楚山?”
“两次贡试未得题名,或许真就是差了一些运道,再努努力便能考上,但这些年姜燮也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埋首只读圣贤书。世道变迁,艰难叵测,特别是河淮残破,成千上万难民南涌,姜燮也有看到、也有感受,不禁想此时不能为国效力,待数年、十数年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