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不依不饶。
在人选方面,对于像王文君这样的大臣而言,这是底线。
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甚至愿意接纳新政。
因为新政对于他们而言,是有好处的。
慢慢尝到了新政的好处之后,他们是积极的新政推动者。
可是支持新政,是因为自己能分一杯羹。
可若是让武臣来担负封疆大吏,甚至节制无数巡抚、布政使、知府、知县,后果就变得可怕了。
这就意味着,将来内阁大学士、尚书,都可让武臣来担任。
那么,对于王文君这些科举入仕的大臣而言,就真的连最后一道保障也已失去。
一旦失去,新政推行……还会和自己有关系吗?
自己又如何能确保在新政之中,获得好处?或者说,吃下最大的那一块大饼?
一切的问题,都源于本身的利益。
当然,偶尔也会有如孙承宗这般,出卖自己利益的。
至少在许多文臣看来,孙承宗此举,和叛徒没有任何的分别。
因为在人心目之中,孙承宗支持新政,不过是选吃饭和选喝粥的区别,至少是大家坐下一起来吃,孙公喜欢吃饭,咱们还能说什么,虽然可能大家口味不一样,但是孙公乃是内阁大学士,胳膊扭不过大腿,因而大家捏着鼻子,跟着孙公一起吃就是了。
可孙承宗推举张静一,却又变成了另外一个格局了。
现在已不是吃米饭还是喝稀粥的问题了,而是要将原本坐在桌上的人,直接轰下去。
连一碗饭都不给吃?
这就完全无法容忍了。
很多时候,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任免,或者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祭祀问题,可延伸出来的,却是整个大明体制的担忧,涉及到的乃是千千万万人的饭碗问题。
王文君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