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唐宪宗能一举削平西川、夏绥两地的两个根本原因。
镇海节度使李锜心中不自安,也请求入朝觐见。当时中央朝廷的威信达不到东南,唐宪宗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如果李锜入朝,可以大大提高朝廷的威望,便同意允许李锜入京。然而,李锜并没有诚意来京,便一再拖延行期,最后以生病为借口,请求年底再入朝。
宰相武元衡对此深为不满,对宪宗说:“李锜请求入京朝见就允许他朝见,请求不来朝见就允许他不来,这样下去,靠什么对全国各路兵马发号施令呢?”
唐宪宗认为此话在理,于是就下诏征召李锜进京。李锜见朝廷反复催促,心中更加恐惧,生怕一到长安就被谋害,却又无计可施,终于起兵谋反。
宪宗正打算派淮南节度使前去讨伐,李锜属下部将张子良等人料定李锜要失败,不愿受到牵累,便合谋擒住了他,将其押送到长安。李锜和他的儿子都被处死。镇海叛乱由此而平。
李锜是宗室子孙,雄踞东南多年,横征暴敛,家产无数。唐朝廷抄了他的家后,打算将这些财宝全部运到长安。翰林学士李绛极有远见,向唐宪宗进言说:“李锜盘剥六州百姓,使得自己富有。现在不如把这些财产赐给浙西的百姓,用来取代他们今年的赋税。”
唐宪宗此时正锐意进取,立即同意了李绛的建议。镇海地区的百姓听说后,为之沸腾。从此,人心都感激唐朝廷。
平定李锜后,唐朝廷直接派出了节度使,改变了地方上拥立主帅的旧例。而西川、夏绥、镇海三镇平定,则极大地增强了唐宪宗进一步削平藩镇的信心和决心。当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都是主削除藩镇、平定割据势力的代表人物。之后的征战却是有胜有负。
元和四年(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王武俊长子)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唐宪宗决意革除藩镇世袭制,决定兴兵讨伐,但却任命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