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撰》(并序),记叙了这次战事。碑文共一千八百字,如行云流水,如大江出峡,汪洋恣意,一挥而就。文章之华美,所谓“下笔烟飞云动,落纸鸾回凤惊”。勒碑之时,国人视为奇文,争相诵之。本来是一件美事,却引来一场风波。韩愈时在军中任职,对于平淮西之战,亲历所见,因此有深刻的认识。韩愈认为平淮西首功之臣是主战派裴度,因此用的笔墨较多,其中有颂裴度功勋说:“凡此蔡功,惟断乃成。”
其实,裴度与李愬分别是战略家与战术家的身份,没有裴度极力主战,也就没有后面李愬的奇袭之功。但李愬是个优秀的统兵将领,却并不是有胸襟、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因此相当不高兴。平淮西碑立在汝南城北门外不久,李愬部下石孝忠便挥锤砸断了碑。当官军赶来抓捕时,石孝忠非但不束手就擒,反而还动手打死一名吏卒。
事情闹到了唐宪宗那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石孝忠是受了李愬指使,但李愬有平蔡州之功,且妻子是唐宪宗的外甥女,唐宪宗也没有追究韩愈平淮西碑被毁一事,还下旨让翰林大学士段文昌重写了一篇文章,多夸了李愬,重新立碑于蔡州,这才息事宁人。
然而,韩愈撰文的碑虽然被毁,文章却流传了下来。到了宋朝,蔡州知府陈王向又令人选石,重刻韩愈文。至清朝,这块重立起的碑也早已随着多次兵燹之灾不复存在。一直到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平淮西碑》。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因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
淮西平定后,各藩镇恐惧不安。不久,横海镇程权、幽州镇刘总、成德镇王承宗等都上表请求归顺朝廷。唐宪宗又命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等讨伐李师道,杀李师道,朝廷收复淄、青等十二州。
至此,藩镇割据势力基本上被消灭,唐朝实现了暂时的统一,但节度使领有重兵的局面并未改变。无论如何,唐朝廷在政治上呈现出唐中期未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