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缺乏个人威望的马林科夫,即便是出任了国家领导人的职务,其在这个位置上的处境,也是比较尴尬的,他要想坐稳这个位置,就必须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合作者。这个合作者必须拥有一定的政治资本,同时呢,在党内和联盟内部的个人威望,还要同他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这个合作者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本,他对马林科夫来说就没有用处,反之,若是他在联盟和党内的个人威望高于马林科夫,那么双方的从主地位就不是那么好确定的了。
只有通过与这样一个合作者的联合,马林科夫才能保证自己在政治局中占据优势地位,才能保障自己所提出的方针、政策,能够在联盟内部得到推行。
维克托能够看得出来,未来的马林科夫是必然要走这一条路的,或许,他在很久之前便已经明确了这条路线了,其与贝利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就是基于此而来的。
而从马林科夫的现实情况,再结合日丹诺夫同志的实际情况,维克托还想到了一点,那就是斯大林同志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的思路。
在日丹诺夫同志还没有病逝之前,斯大林同志对接班人的选择,应该是希望找一个和自己相类似的强势人物,而这个人无疑就是日丹诺夫同志。作为列宁格勒派的领导人,日丹诺夫同志在党内、联盟内部的个人威望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卫国战争之后,随着联盟对列宁格勒大围困的大肆宣传,全联盟的人都知道了列宁格勒在卫国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质,自然也都知道了列宁格勒领导人日丹诺夫同志的过人之处。
实事求是的说,战后在全联盟范围内对列宁格勒事迹的宣传,除了有日丹诺夫同志的授意之外,未尝没有斯大林同志的支持在发挥作用,说白了,那样的宣传在根子上,就是为了给日丹诺夫同志造势,树立起他的个人威望,以便将来在接替斯大林同志的领导人位置之后,能够很好地引领联盟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