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经济援助,至少还能得到安全保障,可是现在国际环境已经变了,美国人拿出了一百七十亿美元的庞大资金,准备提供给经济凋敝的欧洲国家,试想,在这种条件下,东欧各国内部,真的会没有人为此而动心吗?
就像在波兰,以贝鲁特为首的亲苏派,掌握着临时政府的主要大权,其在波兰工人党内部,也掌握着政治优势。而以哥穆尔卡为首的所谓“多数派”,他们不管是在临时政府中,还是在波兰工人党内,都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
过去,“亲苏派”背靠莫斯科,既有来自莫斯科的政治支持,又有来自军队和内务部门的强力支撑,以哥穆尔卡为首的政治派别,要想对贝鲁特的政治派别发起挑战,就只能在波苏关系问题上做手脚,所以说,哥穆尔卡一伙人的反苏立场,并不是单纯为了反苏,更不是真的为了谋求波兰的独立自主,他们最真实的目的,就是基于波兰工人党的党内政治斗争,就是为了成为真正的“多数派”。
在维克托前世的历史中,贝鲁特死后,年轻且资历过浅的爱德华·奥哈布难以掌控波兰工人党大局,不得不将远离了政治中心的哥穆尔卡重新请出来,并由他主持大局,为了请当时的哥穆尔卡出山,奥哈布甚至接受了将亲苏派全部踢出政治局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了身为国防部长的罗科索夫斯基。
而当时重新出山的哥穆尔卡,在执政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也确实表现出了强硬的立场,他不仅将亲苏派从政权核心中驱逐了出去,还取消了农业合作社改造,改善了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反对苏联干涉别国内政,提倡党内生活民主化,宣扬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有意思的是,哥穆尔卡同志重新出山主持大局是在一九五六年,短短一年后,他就兴高采烈的访问了莫斯科,随后转过身来,就对波兰工人党内的反苏派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接受了修正主义立场,并且对党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