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的抗风抗干扰能力,是火星探测计划的一项预置性技术。
这次执行任务的脉冲势能探测器一共有八架,它们的使命只有一个:
去收集劫云的相关信息。
当然了。
作战部没指望它能够坚挺多久,只要能够正常运行个几秒钟,便能算功德圆满了。
微观领域就这样,哪怕只有0.001秒,都能给你截下不少的信息。
负责这次发射任务的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院士,名叫黄埔东来——别误会,他不姓黄埔,而是姓黄,名埔东来。(现实有个类似的例子,也是位院士,很有意思)
黄埔东来供职于辽东高能物理研究院,算是东北那块区域的物理权威。
与当初负责青城山项目的李百安一样,都是原先有重要任务在身的专家。
这次为了能够准确分析测量雷劫的相关属性,黄埔东来便被紧急征调到了大莫界。
八架脉冲势能探测器在被安放就位后。
黄埔东来带着助手最后检查了一番,随后大手一挥:
“发射!”
咔嚓——
随着发射按钮的按下,简易起落架的挡板缓缓开启。
嗡嗡嗡——
八台设备发出了低沉而又密集的启动声,接着缓缓升空。
考虑到推进器发射可能出现一些不可控的意外,这次指挥部选择的是自升空的操作模式。
这几台探测器不需要承担返航任务,因此一些部位和能源被调试成了更适合升空的结构,也就是说不需要考虑工损。
了解兔子们的都知道。
一旦某个东西不需要考虑到重复使用、能源消耗而只需要极限功率的情况时。
兔子们完全可以把一台五菱宏光给你魔改成初号机。
这几台探测器就是这么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