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餐一顿后,三人回酒店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前往mrs会场听报告。
整个下午,许秋和韩嘉莹辗转在各个报告厅中。
虽然见到了不少陌生种花家的学者,但彼此之间的交流却并不多。
一来是因为种花家的科研工作者们通常比较害羞。
二来在这种综合性的大会上遇到的陌生研究者,彼此之间的研究领域大概率是不同的,假如强行交流的话,就会出现类似于这样的场景:
“你也来自种花家?”
“是啊,你哪个学校的?”
“我魔都综合大学的。”
“噢,我魔都交大的,挺巧哈,都是魔都淫……对了,你做什么领域的。”
“我做有机光伏的,你呢?”
“我是做金属间化合物和异质结构中的拓扑和量子现象的。”
“……”
“……”
话题直接冷场了。
这种就属于无效社交,聊了半天,啥收获都没有,有这闲聊的时间,还不如多去听一场报告呢。
况且,说实话,学生之间跨领域、跨学校建立的“人脉”,也没太大的实际用处,就算加个微信好友,多半也属于在好友列表内常年积灰的那种。
科研圈的有效人脉,通常都是要主动去寻找那些能和自己课题组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对象。
比如,魏兴思的几个主要合作者,冯盛东、ronald那边可以提供器件机理上的支持,进行包括tas、trpl、celiv、tof在内的各项表征手段;
龚远江在国内有机光伏领域内耕耘多年,与之合作,可以增加魏兴思在国内有有机光伏领域小圈子里的话语权,申请基金项目的时候会更加容易通过一些。
当然,这些只是从功利的角度上来讲的,不排除会有一些人以广交朋友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