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64 欧气满满的学妹,现实叠层器件效率突破16%!

464 欧气满满的学妹,现实叠层器件效率突破16%!(3 / 11)

件性能如同坐火箭般的向上蹿升。

现在的效率,已经正式突破了16%的大关——

达到了16.22%!

两个体系性能上的差别,主要来自于短路电流密度。

三元idic-m/二元coi8dfic体系的短路电流密度可以达到14.32毫安每平方厘米,相较于三元idic-m/二元ieico-4f体系的13.98毫安每平方厘米,提升了大约2.4%。

而两者在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上的变化并不大。

最终,这种差异反应在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上,就是从后者的15.91%变化到前者16.22%,刚好也是提升了2%左右(相对数值),与短路电流密度的提升幅度相当。

虽然相对2%的提升,看似很小,但到了最后效率冲刺的阶段,每一点点细微的优化都是非常关键的。

拿到数据后,许秋开始探究这个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看看能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以及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一方面,许秋认为两种叠层体系短路电流密度的变化,可以归因于原本二元单结体系的差异。

虽然coi8dfic和ieico-4f两种材料的禁带宽度相当,但是在实际制备器件的时候,形成的有效层薄膜的显微形貌也会对短路电流密度造成影响。

这就导致在二元单结的体系中,pce10:coi8dfic体系的短路电流密度,就比pce10:ieico-4f要高一些,前者可以达到26毫安每平方厘米左右,而后者只有23-24毫安每平方厘米。

现在把它们用于叠层器件中的顶电池,大概率也会“遗传”一部分它们在二元单结体系时的特性。

另一方面,李丹课题组另外一篇基于coi8dfic三元体系的文章,给了许秋进一步优化的思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