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早上,许秋收到了魏兴思的邮件,得知之前那篇以“刮涂、多彩、半透明”为亮点的《焦耳》文章,审稿意见已经返回。
编辑一共送审了两个审稿人,他们都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审稿人一:“这个工作非常具有启发性,建议直接接收。”
审稿人二:“建议直接接收,或者参考以下修改意见……”
最终,编辑给出的意见是“不需要修改,文章直接接收”。
对于这种情况,第二个审稿人提出的一些问题,只需要简单写个回复就可以,不需要在正文中进行修改。
说实话,许秋看到这个结果,还是稍微有些意外的。
他已经好久没有收到“建议文章直接接收”的审稿意见了,之前收到的意见一般都是大改或者小改。
而且,这篇工作,许秋自我感觉是“往高了投”的:
所报道的体系,器件效率并不算顶尖,只是把有机光伏领域能用到的噱头基本上用了一个遍,而投的期刊却是《焦耳》这种高档次的期刊。
因此,许秋本来都已经做好了大幅度修改文章,甚至被拒稿后转投am、ees的打算了。
现在能够不修改就直接被接收,可能是因为文章比较契合《焦耳》的收稿定位。
它们除了追求效率上的突破外,或许也比较在意这些噱头。
换言之,许秋的这篇文章虽然效率方面的硬实力有所欠缺,但是故事讲的还不错,软实力比较强。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许秋这一年来带领团队,为有机光伏领域做出了非常高的贡献。
魏兴思课题组,或者说许秋本身已经有了学术影响力的加成,成为了有机光伏领域的大佬人物。
大佬投文章中稿的概率,比名不见经传的小课题组,可能要高个百分之几百。
不过,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