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档次比较高的文章,就只剩下一篇基于itic分子结构进行改性的jacs工作。
他们将itic中央d单元的一维线性共轭结构idt和idtt,变更为具有二维共轭结构pc和dtpc,末端的icin单元并没有改变。
最终,得到两种名为pcic和dtpcic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这两种受体和pce10给体材料结合的器件,最高效率可达10%以上。
虽然器件的性能不是特别拔尖,但也算是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合成思路。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alex k.-y. jen,这个人许秋还是有一些印象的,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名字比较有辨识度。
另外,当初许秋看到jen的某篇文章时,发现文章标题下面除了他以外的全部作者都是国内的。
当时,许秋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国外的课题组,因此他的第一反应是:“莫不是这个老外有特殊的癖好,喜欢收集国内的学生?”
然后仔细一看,jen这家伙的工作单位居然是友校魔都交通大学,原来是特聘的外籍教师。
虽然过去几年科研圈的总体趋势是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往国外跑,但也会有其他国家的人往国内跑的,就像国内有“美分”、“精美”的人,老外也有亲华的。
当样本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具有各种各样想法的人。
不过,在魔都综合大学,除了英语系以外,其他专业的外教数量还是比较稀少的。
比如材料系就只有一个外教,而且还是挂靠在别人课题组名下的一个小老板,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余下的非富勒烯受体相关文献中,都是弱一区和二区的期刊。
其中,基于itic分子结构进行改性的工作只有一篇,不过他们的效率没有做上来,只有8%,发在了j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