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纳米吸光,而中间600-800纳米几乎不吸光。
因而,这种z7材料刚好可以和光吸收范围主要在600-800纳米的itic形成光吸收互补,凹凸结合。
许秋略作思考,便想出了其中的原因:
材料表现出光吸收特征,主要是因为分子结构中存在特定的基团,那么当一种光电材料中同时存在两个光吸收性质相差较大的基团,自然就会出现z7分子中这种两个吸收峰的情况。
另外,还有两篇am工作,其中一篇是中科院的卢长军课题组。
他们的这篇am,主要做的是聚合物给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受体材料同样用的itic。
一共有四种新开发出来的给体材料,均为d-a二元共轭共聚物,d单元用的分别是bdt和tt,a单元用的是tpd和tznt,然后两两组合,最后研究给体材料分子结构的改变对于其本征光、电性能,以及与itic共混后形貌、输运、光电性能的影响。
科研圈里,不同课题组遇到同样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比如现在有机光伏领域效率突破的问题,许秋这边主要着重于受体分子的设计、改性,而卢长军他们有聚合物给体材料开发的背景,就倾向于通过给体结构设计来进行优化。
说起来,像学妹h系列、j系列给体材料中的一些结构单元都是比较老的结构,当初这些结构被开发出来,就有卢长军课题组的一份功劳。
总体来看,科研圈里不同课题组之间虽然有所竞争,但在同一个领域,大方向上都是大家共同携手向前进步的。
ps: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