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但创新的难度大家都是明白的。
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微改一改,有所提高就不错了,大多数打着创新的口号,结果越创新,性能反而越差。
当然,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
投入资源在庸人上虽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但却能保证持续产出的精英。
毕竟庸人和精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说不定哪天某个庸人就转化为精英了呢。
一区顶刊的文章阅读完毕,许秋开始浏览弱一区的文章,也就是jmca、cm、adv. sci.这个档次的文章。
开始的几篇文献没太大的收获,都和许秋正在做的领域相关性不大。
比如还有老外依然坚持做p3ht:pcbm这样十年前的体系。
说起这个,国内的研究者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追逐热点,哪里热门,哪里好发文章,就喜欢一窝蜂的涌过去,集体抱团。
对于小课题组来说,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就像钙钛矿领域刚火起来没多久,国内做钙钛矿的组就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而国外的一些课题组,他们喜欢深耕一个领域,十几年、几十年都不更改方向。
如果只从科研本身来说,长期下来不轻易更换方向肯定是更容易取得突破的。
但是也很容易想象,在取得突破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长时间无法产出成果的窘境。
比如,连续五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成果,发不了像样的sci文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要是这样的教授放在国内,基本就凉凉了,学生看你没成果,就不会主动找过来,自己去招也招不到好生源,国家见你没成果,自然科学基金也不给你批,就没有科研经费,同行或许不会奚落你,但肯定会把你当做一个边缘人物,不闻不问。
既没有经费,又没有学生,还没有sci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