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往上拉影响因子,所以如果是非综述的工作,投ees的难度会比am还稍微高一些。
另外,学妹手里还有一个itic-th的工作,打算收假回来进行整理,主要用到的手段也是侧链优化,要放在博后学姐之后投的话,新意就较为欠缺了,估计只能发一篇cm、adv. sci.或者jmca这类弱一区档次的文章。
莫文琳这周主要在帮许秋制备半透明器件,同时撰写自己h22:itic:ieico体系的文章,进度差不多七成。
她对有机光伏领域熟悉程度还不够,文章撰写速度自然和许秋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要是换成许秋,这篇三元体系的文章估计不到一周就能写完,因为不涉及新材料,撰写难度比较低。
组会结束后,吴菲菲去订了外卖,韩嘉莹拿着u盘找魏老师修改、投递文章,其他人纷纷拎着凳子返回216。
许秋发现虽然近几个月组内有机光伏领域一直有高光的表现,平均每个月一两篇am级别的文章,但是等组里这一批文章投完后,itic体系的潜力基本就被压榨的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到时候不论是魏兴思课题组,还是其他研究非富勒烯体系的课题组想好文章,都必须更换角度,要么效率突破新高,要么结构很新颖,要么有其他的亮点,不然想发am级别的一区顶刊文章就会越来越难。
没办法,许秋带领组里团队猛发(灌水)了一大批文章,现在有机光伏领域的门槛已经被抬的非常高。
之前在许秋和学妹一起研究3d-pdi的时候,非富勒烯体系8%的效率就可以称得上一句重大突破,发篇sci一区妥妥的。
而现在组里有机光伏团队随随便便拉出来一个工作效率就是10%往上,甚至11%、12%、13%。
就连最近跟风者们发在二区期刊的工作,器件效率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