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l(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只有8左右,但h因子高达200以上,也就是被引用次数超过200的文章数量超过200。
甚至不乏有研究者认为prl比《自然》还要强的,他们觉得cns上发的都是那种“噱头满满的实验进展”,没有纯理论研究实在。
总之,科研圈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玩法,没有一套恒定的标准。
另外,有些著名的科学家在成名之后,也喜欢把自己做出的重要工作,就是那种可以发cns主刊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祖国创办的“垃圾”期刊上。
这也不是很奇怪,“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嘛。
文献阅读完毕后,许秋总结出目前有机光伏领域文章的两大趋势:
其一,文章的绝对数量变多,之前可能一个发十几篇二区以上的文章,现在一个月可能发二十、三十多篇二区以上的文章,这表明这个领域的热度开始增加了。
其二,非富勒烯受体相关的文献比例变大,之前非富勒烯受体体系的文章占比可能不足30%,现在都已经接近50%了,日后这个比例可能越变越大,毕竟现在富勒烯体系的发展几近停滞,没什么新的东西可研究了,而非富勒烯体系还有不少可以挖掘的地方,更何况从器件性能上来说,非富勒烯体系目前已经全面超越了富勒烯体系。
这两个趋势形成的背后,许秋开发出的itic体系,占了很大的功劳。
许秋在web of science(wos)网站上查询了一下最初发表在am上的itic工作,目前实时被引用次数已经有17次了,估计等之后wos网站更新的时候,这篇工作被评选成为高被引,甚至被评为热点文章都有非常大的机会。
这篇文章,成为许秋第二篇大满贯的文章,基本上是铁板钉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