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计划”,是由教育部评审,相对比较看重资历,每年能多拿一些国家的工资补贴,补贴也太算高,特聘长江教授的话,持续5年的时间,差不多一年多20w,而且文科领域因为没有院士,所以文科“长江”的地位就约等于文科的院士。
因为“杰青”和“长江”两者评审的部门不同,所以有些是“长江”但不是“杰青”,也有反过来是“杰青”但不是“长江”的。
但相对来说,“长江”的数量比“杰青”要少,前者大约每年150人,后者大约每年200人,因此一般认为“长江”更加厉害一些。
同时,“杰青”和“长江”申报都是有年龄限制的,要求在当年1月1号申请时,申请人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
像魏兴思这样接近45岁的,基本上时间就只够评一个帽子,而且他在国内待的时间比较短,评“杰青”比评“长江”更容易一些,这也是他打算从“杰青”入手的原因。
如果有了“杰青”或“长江”帽子后,申请基金通过的概率会提升不少,而且像重点、重大项目,“杰青”或“长江”基本上是门槛,当然这都是潜规则,在基金申请指南上肯定不会说“你没有帽子就不给你”,但实际上操作起来,还是看帽子的,除非你的报告写的非常好,或者科研成果产出非常夸张。
换句话说,当一群基金申请人,他们的本子写的差不多,科研成果也差不多的时候,科研经费会向帽子更大的人倾斜。
当然,客观上来讲,在同一领域里,有帽子的人大概率比没有帽子的人更加厉害一些,“长江”和“杰青”每年众多研究者一起竞争350个坑位,有些大佬还会二者兼得,没点真本事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一点就类似于网文圈“大神”、“白金”、“lv5”的特权,成名的作者开新书直接就是app闪屏推荐,甚至封推,lv1萌新就要等着排推荐,10w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