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许秋带着莫文琳,再次进行了idic样品的激子结合能测试,测试方法和昨日的itic样品一样,低温荧光发光实验。
第二次测试,同样是一次就成功,不过消耗的时间并没有减少太多,从早上九点多开始,一直忙活到下午六点,终于拿到了结果。
结果表明,idic的激子结合能为112毫电子伏特,在数值上,与itic的117毫电子伏特相当。
基于这两次的结果,加上之前进行的dft模拟得到的homo/lumo能级在分子上的分布图,许秋大概有了一个猜想:
“ada非富勒烯受体材料低激子结合能的性质,或许是a-d-a这种分子结构所致。
在分子中产生的激子,正电荷会集中在d单元上,负电荷会集中在a单元上,从而导致正负电荷在分子内部便可以实现初步的拆分,降低使其完全拆分成自由电荷所需的能量,表观现象即激子结合能较低。”
这个猜想要验证的话,难度就比较大了。
想要直接证明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大量测试不同ada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激子结合能数据,进行佐证。
其中,一旦出现一个反例,这个猜想就会被推翻,或者需要修改表述、打补丁。
这也很正常。
毕竟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建立理论、推翻理论、完善理论嘛。
就像最初牛顿三大定律的建立一样,在宏观、低速世界是成立的。
但到微观、高速世界就不成立了,因此后面就有了量子力学以及相对论分别进行补充,这些理论也共同构筑了近现代物理系大厦的基石。
当然,这些也都是现在的理论,或许未来还会被继续推翻、完善。
毕竟人类都是肉眼凡胎,没有x光眼,本身也没办法近光速运动,那么对于微观、高速级别的东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