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的性能也比之前it-dm高,可以有好几篇文章写。”
随后,许秋话锋一转:“进一步的优化,我打算合成idic-4f以及idic-m,这个任务交给邬胜男你来完成,没问题吧。”
邬胜男稍微犹豫了一下,便点点头道:“没问题。”
许秋内心给博后学姐点了个赞,她还是蛮听指挥的嘛,随后继续说道:“至于这六个新体系文章的归属,我一个人肯定吃不下,打算分给你们几篇。”
对此,莫文琳、陈婉清和韩嘉莹倒是没太大的反应,她们现在每个人手头平均都有两三篇文章在写。
邬胜男顿时来了精神,她可是博后,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大概率要在科研圈混一辈子的,文章肯定是多多益善。
毕竟,博士毕业后如果不找工作,而是找了博士后岗的话,就会少了一轮关键的校招,之后再转行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基本只能自己社招海投简历或者内推。
按照正常的时间来算,大一18岁入学,四年本科,六年硕士、博士,两年博后出站,等出站了人已经30岁,这个时候没有丝毫工作经验,又没有家业可以继承,基本只能走高校教职的路子。
高校教职,自然是学术成果越多,越容易进好一点的高校。
虽说现在对于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圈子算是红海,想要去好一些的高校,比如重点本科、双一流之类的,招聘模式都是类似国外“助理教授”那种,六年达到xx条件,非升即走,但是没有学术成果的支撑,连进入这些高校的门槛资格都没有,可能只能去二、三本或者专科挂职混一混了。
而科研这个行业,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如果教职找到了二、三本、专科里,且不说能不能招到研究生帮忙干活,因为不是所有高校都有硕士点、博士点,就算能招到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大概率也比不上重点本科、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