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注意基片的摆放方向,然后返回办公室,继续撰写文章。
现在一周的时间过去,许秋两篇文章的整体框架已经完全构建了出来,论文完成度均达到了六成之上。
这个进展还是非常迅速的,毕竟文章写多了,许秋也总结出来一套写作的套路,对于类似的体系,直接换个模板套用一番就是了。
倒不是许秋不想写“新”东西出来,实在是客观上确实没什么新东西出来。
像材料领域属于应用科学,就是靠一点点进步,一步步的向前挪,最终量变达到质变,他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这个。
想要一蹴而就,还是做梦吧,梦里啥都有……
而且,新不等于好,大多数在学术圈里的“新”东西,之所以新,是因为差……
举个栗子,刚入行的科研小白可能会有疑惑,“为啥我们不做xxx结构呢,这个新结构没人做啊,为什么一定到去跟随大佬的脚步,做类似的结构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大概率不是没人做,而是有人做了,但性能不好罢了。
在现实中搞科研又不是小说,循着一条死路死磕下去,结局就是死,什么机缘、什么老爷爷,不存在的。
晚上,莫文琳和韩嘉莹拿到了新版ito器件测试的结果。
和之前标样体系的最高值进行比较,如果不加遮挡板,直接测试2平方厘米的器件,效率衰减幅度在30%-60%之间;
选用和标样相同的0.09平方厘米的遮挡,效率衰减幅度大约在10%-20%;
而选用小尺寸的遮挡板,0.04和0.01平方厘米,效率衰减幅度分别降低至5%-15%以及0%-10%左右。
韩嘉莹找到许秋,汇报了结果,并分析道:“新ito图案的和原来的标样相比,性能差距有些大呀,像原来h22:itic体系效率有10%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