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文章的结论和展望的地方埋个伏笔,表示itic和pce10光吸收范围相近,之后计划进一步研究宽带隙的给体材料,与itic进行匹配。
这样就能顺利的引出第二个h22:itic的体系,一举将器件效率突破10%,和非富勒烯受体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相当。
图片许秋打算只放四张最为关键的表征,包括分子结构、光吸收光谱和能级结构、giwaxs光源测试、j-v特性曲线和eqe曲线。
光源测试在这个月底进行,许秋打算月底测完光源后,就把两个工作全部投出,时间算起来只有两周左右,想要写出两篇文章来,难度还是不小的,好在关键的效率数据已经拿到手。
整个下午,许秋一直忙着进行文章架构,敲键盘的手基本就没有停下来。
晚上,莫文琳已经被安顿好,返回了材一216,许秋便带着她和邬胜男,一起进行循环伏安法测试itic、h22两种材料homo/lumo能级结构的实验,这两个妹子都是跨领域读的博后和博士,在有机光伏领域都是萌新,需要从头开始教学。
不过,两人的科研底子毕竟在那里,学起来很快,许秋用itic材料做了一次教学示范后,两人配合着操作手册和许秋的指导,共同完成了h22材料的测试。
许秋这边测试完,陈婉清那边的器件测试结果也出来了。
其中,许秋的两个体系性能较原先的变化不大,韩嘉莹的pbdb-t:itic体系,效率从9.2%提升到了9.64%,算是小幅提升,学妹的pbdb-t体系和原先的hxx体系不同,最优条件还需要慢慢摸索。
而学姐自身的体系,ieico、ieics两种受体材料和h22结合,器件性能一般,效率只有6%出头,和之前的ieic接近。
但是,这两种受体材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