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结果,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达到7%,但是指望和那篇《自然·材料》文章10%的效率比肩,还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结果,一方面说明这种给体优化的方向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许秋之前的猜测,目前这种宽带隙给体窄带隙受体的搭配,对给体材料的优化大概率只能锦上添花,也就是在原基础上略微提高,想要让器件性能大幅度提升,主要还是得挖掘受体材料的潜力。
不管怎么说,就目前这个情况,又可以发表一篇文章。
当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拥有先发领先优势后,想要灌水发一发二区甚至弱一区的文章,并不是很难。
比如这个工作,至少是一篇jmca、cm之类的弱一区文章,运气好点,发篇am子刊,afm之类的中等程度一区文章也是有机会的。
不过,当首批的这些文章发表过后,其他人得知了“icin”这个单元,先发优势就比较微弱了,毕竟其他同行也会跟风模仿的。
假如不能保持一路领先,好文章就会被其他人瓜分了去。
这就比较考验运气和科研实力了。
周四,学姐还在张疆做合成。
许秋又帮学妹涂了一次有效层,还教邬胜男处理了昨天测试的trpl数据。
安排好她们两人后,许秋继续撰写绪论部分。
一直忙活到晚上,绪论部分终于完成,他一共写了二十页之多,论文总页数也达到了92页。
绪论部分一共有六个小节,其中:
第一节是引言,主要讲述为什么要做这个毕业设计。
许秋写了三段话,以依次递进的方式,分别叙述“为什么要开发太阳能电池”、“目前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第一段话,许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