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ights(亮点)”栏目,要求把文章的亮点直接列举出来,和关键词不同,这种“亮点”更加直接,而且可以写的长一点,比如写一句话,十几个单词。
再比如,ees期刊额外多了一个“broader context(更广泛的背景)”栏目,虽然通过字面意思可以大致推断出它是干什么的,但为了避免会错意,许秋还是翻阅了几篇其他人发表的ees文章。
结果发现,其他人在“更广泛的背景”这里,都先是详细讲述目前细分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最终回落到这篇工作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差不多就是把引言、摘要、结论缝合在一起,倒是有些像是cover letter的样子。
不管怎么说,在别人期刊上投稿就要遵循对方制定的规则,许秋有模学样的写了起来:
先是把pdi分子的发展历程描绘了一番,然后突出3d-pdi策略可以解决pdi高度结晶性问题,并且能够提供三维空间上的电荷输运,接着表明我们打破了pdi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最终再升华一下,提一句3d-pdi的潜力非常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关注。
虽然许秋心里不觉得潜力有多高,而且他也不想进一步的研究,但落在文章里,还是要吹一波自己工作的。
下午,许秋和魏老师改了半天文章,随后找学姐、学妹复查了一遍,晚饭后,文章投出。
这次投文章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说起来,这也是许秋第一次投rsc旗下的期刊。
组里rsc的模板是仿照文章最终出版样式的双栏排版,而非acs和wiley那样不考虑样式的单栏排版。
而且,rsc旗下的期刊,会在文章插图和文字之间插入一个用来分割的横杠。
于是,他们在上传文章附件,word转换pdf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