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的体系是pdi,虽然也算非富勒烯受体领域,但和ada体系是分属两个细分领域下的,不似学姐那样会受到直接冲击;另一方面,我的效率毕竟有8.4%,离10%也不是那么遥远。’
‘虽然有些突然,但事实已经发生了,也只能接受,毕竟世界不是围绕某一个人旋转的,有机光伏领域怎么说也有上百的研究者,总不会都是吃干饭的,随时都可能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或是从中收获点什么。’
暗自盘算了一番,许秋和学姐一起翻看起手中的文献。
效率数据他已经看到了,“大于10%”,都直接写在标题上了,“一种平面型非富勒烯受体用于高效有机光伏器件,光电转换效率>10%”。
撇开效率不谈,许秋最关心的还是分子结构,他翻到论文第二页,第一张图就是分子结构以及合成路线。
idt-br的中央d单元是idt,和学姐idt-icin体系用的是同一种单元,两端连接的a单元“br”,由“b”、“r”两部分组成。
其中,“b”指的是bt单元,是一种有机光伏领域中常见的受体a单元,比如许秋之前开发的pce11材料,就是主链就是bt单元和噻吩单元组成的;
而“r”指的是ada受体常用的饶丹宁端基,这个单元是徐正宏课题组在三四年前率先使用的,并以此开创了ada类型非富勒烯受体这个细分领域,后来他们开发了一系列基于饶丹宁的ada受体,有好几个课题组也开始跟风做一些相关的衍生研究,而6%的前世界纪录正是徐正宏组在一年前创下的。
总的来说,这次的idt-br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ada分子,算是徐正宏组根据原先ada的分子结构开发出的一个变种,严格来说,应该算是a1-a2-d-a2-a1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