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便做出来的标样效率都在10%以上,所以他总觉得他们在玩杂技,也就没有模仿他们的兴趣。
反复看了几遍9.17%这个数据,许秋开始盘算:
“今天周五一整天都要准备光源样品,周六要光源测试,周日休息一天,现实中的实验结果要等周一才能拿到了。”
“虽然要拖几天,不过好事多磨嘛,这点寂寞我还是耐得住的。”
“不过,这个工作的定位似乎有点尴尬啊……”
一方面,在许秋的体系打算冲击nc的前提下,她这个体系效率虽然更高,但也没机会上nc了,除非她能在许秋之前抢先投稿,不然文章的上限最高就是am、jacs、ees这类的材料、化学顶刊。
另一方面,她手里第二代6系列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大半,表征基本齐了,文章都快写出来了,不可能直接放弃第二代分子,直接去写第三代的文章,而一旦她第二代分子的文章发表了,第三代的分子新意就会打很多折扣。
科研同行也不是傻子,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两种分子的相似性,尤其还是同一个课题组的文章。
也就是说,学妹的两个工作很难同时发表两篇顶刊,不过一篇am级别的肯定是有了,另外一篇差不多能发一篇cm、jmca之类的弱一区。
当然,如果魏老师是院士,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两篇am都是小意思。
毕竟,学术圈子也是人的圈子,也有所谓“学阀”、“山头”的存在。
“学阀”指的是凭借势力把持和垄断教育界、学术界的人,又可指在特定的职业或组织中,由某个学校毕业的人们所形成的排他势力。
通俗来讲,就是一个领域内的研究者,大多都被同一个派系给占据了,比如都是师兄弟的关系,师承一家,而其他的人想要进来分一杯羹,就会大受排挤。
国内“学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