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的继续蒸镀、测试。
最终,这批器件效率最高值达到了7.35%,学妹的体系也达到了6.50%。
看到这个结果? 许秋舒了一口气? 不算出人意料,他也没指望一次性达到模拟实验室中的最高值7.50%? 只要能接近这个数值就好。
毕竟? 这次在模拟实验室中得到的最高值和以往不同,以往可能是几次或者十几次的实验结果中的最高值? 而这次经过反复优化后,是取近百次的实验结果。
看上去是7.50%? 实际上大概是7.30±0.20%。
这次20个器件中只有10个是许秋自己的? 样本数量不算多,结果只要落在7.30%附近就算正常。
……
接下来的两天,许秋又连续做了两批器件,同时他还把那20多个产物和中间产物? 进行元素分析的送样。
这些涉及到分子结构的基础表征测试? 全部中间产物都要进行的;
诸如光吸收、能级测试、显微形貌等针对有效层或者器件的表征手段,就不需要面面俱到了,只要考虑最终产物即可。
一连三天,做了三批器件,许秋终于在现实中重复出了7.48%和6.60%的效率。
他在做实验的时候? 也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完善的更好? 尤其是一些现实中难以做到的,而利用模拟实验室可以做到的优化手段。
还真被他发现了一条路子——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系统ii? 对电池器件的传输层进行优化。
在现实中,针对传输层? 通常的做法是在实验启动前? 做一波探索实验? 确认一组实验条件,固定下来长期使用。
一方面,现实中想要优化传输层,比如更改蒸镀三氧化钼的膜厚,每变换一次条件就要重新蒸镀一次器件,再加上实验数据是会波动的,必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