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檄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作为汉民族士大夫,他不光要保大清国,更主要的是要保传统文化的血脉。
当论题转移,曾国藩成功地抓住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软肋。因为太平天国要摧毁的不仅仅只是清廷,而实际就是传统社会制度本身。自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是走到哪里扫到哪里,文昌、岳飞、关帝等国人的精神偶像被一一推倒,文庙、寺庙、道观无一存留,可以说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儒释道文化全被扫地以净,他们只准人们信奉他们所谓的“上帝”。
另一方面,半个世纪后的革命党人过于功利地进行了想象,以为太平军秋毫无犯,但在不少地方,老百姓对“长毛”的印象其实很不好。
曾国藩在檄文中指责太平天国要消灭“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以及“荼毒生灵”“残忍残酷”,并非没有根据,同时他将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战争,定位为保卫传统文化之战的提法,也在民众特别是两湖学界得到了极大认同。
写文章是曾国藩的长项,那是笔走龙蛇,潇洒得不行,领兵打仗就未必了。
曾国藩并非没有自知之明。他对江忠源期望很大,本来是打算在练兵结束后,将湘军全部交由江忠源指挥的,他自己只负责后勤,办理练兵和筹饷等幕后事宜。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江忠源一死,犹如砍去了他的左膀右臂,现在只有硬着头皮亲自上战场了。
咸丰最初交给曾国藩的任务,是要进入湖北援救武昌,但是形势变化是如此之快,转眼之间,太平天国的西征军已经攻入湖南,并占领了湘北重镇岳州(今湖南岳阳)。
湘军陆师久经训练,此前也曾四处“剿匪”,不过彼“匪”非此“匪”,那些中小股的会党或盗匪,无论规模和战斗力都没法与太平军相提并论,而曾国藩和他的书生营官们又不像江忠源一样经历过大阵仗,所以每个人心里都多少有些忐忑,不知道考下来究竟能拿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