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磨硬泡之下,太平军一方率先露出破绽。林凤祥忍受不了这种苦苦相逼,他开始弃守为攻,试图从胜保这边打开缺口,但胜保对此早已有备,所以始终无法突围成功。
在逐步逼近木城的情况下,胜保又采用心理战,用投降不杀来进行阵前煽动。太平军沿路吸收了很多新兵,这些新兵本身没有很强的作战意志,战事顺利自然不用说,一旦出现难以克服的困难,则最易动摇,因此逃跑的人很多。
人一得意,就容易松懈,胜保想不到太平军会再出绝招。1854年2月5日,林凤祥、李开芳决开运河大堤,用水来对付胜保。胜保忙不迭地抢堵分流,一分神,太平军便从木城冲了出去。
胜保的疏漏,让僧格林沁企图在天津近郊歼灭太平军的计划完全破产,如果照从前的情景,太平军又得像鱼入大海,谁也抓不住,找不到了。可是现在不一样,因为太平军背后有一个僧格林沁,他拥有一支蒙古骑兵。
在中世纪,蒙古骑兵曾是无敌的标志,当他们扬名立万的时候,还没满洲骑兵什么事。更为重要的是,满洲骑兵衰弱了,蒙古骑兵却还保留着一股雄风。
在一定程度上,这跟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满人入关之后,除八旗驻防兵等个别特例外,各旗都逐渐脱离了过去的游牧生活,从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要知道,游牧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不间断的军事演练,当打猎的铁弓逐渐变成逛园子的鸟笼,一度强大并值得夸耀的满洲骑兵也就逐渐沦落为一群“有特权的乞丐”。相比之下,蒙古人可以说是“祸矣福所倚”,自元末被赶下台后,他们又退回草原,恢复了马上民族的本色。
僧格林沁虽极少主动进攻,但他一直虎视眈眈地紧盯着木城和太平军,太平军一出木城,他马上率蒙古骑兵追了过去。蒙古骑兵的特色之一就是骑兵们胯下的蒙古马。乍一看,蒙古马其貌不扬,跟人们印象中的千里赤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