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样子吓了一跳,听翻译一讲,才知道张喜的意思。他本来确实有取巧的想法,但义律已有“一手交人,一手还地”的正式命令给他,如果“中国使臣”真的被激怒,给他破罐子破摔,来个“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之类的,他也很难向义律交代。
这洋鬼子马上“改容谢过”,向张喜道歉,说刚才纯粹是跟你开个玩笑,定海肯定会还给你们。
第二天,英军收缩部队,陆续上船离开。这时候,那三千大军竟然还没现身,临时接收定海的只有四个人,即张喜、随从翻译外加两个小校。张喜负责连夜赶回镇海,向伊里布报信,顺便打听出征人马的下落,其他人则在定海城里到处找熟人,请他们帮忙看守城门和仓库。
伊里布半夜里被张喜叫起来,既喜且惊,喜的是终于接收了定海,惊的是自从“定海三总兵”出发后,便音讯皆无,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呢?
张喜也是一头雾水,只好再次返回定海,这次总算是见到诸位老兄的尊容了。原来他们一路拖拖拉拉,三千人走了三天才到达定海。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听到定海已成为空城后,三个总兵还为谁第一个进入定海而争功,差点因此打起架来。
在浙期间,张喜声名大震,尤其是在接收定海的最后过程中,几乎全仗其一人之力,让人不禁想起春秋时“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硬是把楚王仗势欺人的威风给灭了个干净。
伊里布和张喜这一主一仆收复宁海,原本是立了功的,可是被“主剿派”一围攻,却由功臣变成了罪人。道光帝更是一厢情愿,他认为伊里布如果遵旨进兵的话,完全可以把盘踞在定海的“逆夷”一扫而空,现在你还眼睁睁地放他们跑了,是不是脑子不好使啊?
在“主剿派”的归类中,如果说琦善是“主抚派”的老大,伊里布就是老二,等到老大获罪,老二亦在劫难逃,当即被抓回京城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