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晚清帝国风云1·鸦片战争 > 命中克星

命中克星(1 / 3)

春暖雪融,到了全力一击的时候。1827年2月6日,长龄主帅亲征,率队向喀什噶尔大举进军。张格尔闻报,急忙在喀什噶尔外围的村庄筑起防线。这个血管里流淌着“恐怖分子”血液的军事首领,非常懂得在战争中利用地形,他事先挖坑设坎,再引水淹没,使得庄外多出了许多不知深浅的水渠,以此来限制对手的骑兵战术。

骑兵过不去,长龄就组织步兵突击。张格尔则把水渠当成屏障,用俄制的燧发枪进行隔河阻击。在近代武器家谱中,燧发枪和鸟枪同属滑膛枪,但燧发枪比鸟枪又前进了一步,其装填和发射速度明显加快。

持燧发枪的叛军在火力上明显优于持鸟枪的官军。两方对峙之下,长龄还之以连环铳炮,这是清末官军在火器运用中的一种常用打法,实战时,由鸟枪兵和火炮兵一排排上,交替配合,以保持枪炮连续不断。

连环铳炮反过来压制住了单个的燧发枪。在它的密集打击下,临渠防守的叛军纷纷中弹倒毙,尸体重重叠叠地倒压于水渠之中。

就在双方处于胶着之时,长龄派出的骑兵部队从左右两翼发起包抄,叛军阵营大乱,再也支撑不住。官军乘胜追击,1827年2月29日,他们进至喀什噶尔城下。

张格尔图穷匕见,倾巢出动,十余万人临河列阵,黑压压竟长达二十余里。面对着数倍之敌,只能智取,不宜强攻。长龄挑选敢死队,准备实施袭扰战术,以疲惫敌军,但是当晚敢死队出发后,忽然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意外状况:平地刮起大风,一时间飞沙走石,别说人,连前面的道路都看不清楚。

看上去这不是好兆头。敌众我寡,假使张格尔借着这阵大风发起反击,官军未必抵挡得住,长龄和杨遇春商量,要不要退营十余里,待风停后再攻。

为什么要退?这不正是老天助官军一臂之力吗?大风一起,张格尔不知道官军有多少兵,又怕官军借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