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两个女人都是20多岁的样貌,长相普通,身材不苗条,也不肥胖,一看就是常年干活的体力人。
陈文不是包打听,他懒得去问她俩的闲事。但这俩女人跟陈文熟络之后,主动聊她俩的事,陈文想不听都不行。
两个女人是赣省中部某个县的人,她们有老乡在沪市的饭店打工,据说混得不错,待遇挺好,一个月能拿200块,还包吃包住,写信邀她俩也去做工。
以陈文重生半年来的见识,这份临时工待遇在1992年算是挺不错的,相当于沪市国营工厂工人工资的三分之二。
至于县乡镇人口进城打工好不好,这个问题是不需要探讨的,肯定好啊!
往大了说,农业人口进城是90年代的经济主流现象。往小了说,这些人们在大城市获得一份相当于正式工人大半薪的工作,收入肯定强过他们在原属地的生活。
往远了说,这些进城人口当中,总有一部分人最终可以扎根大城市,繁衍下一代,为人口的迁徙和社会的前进做出一定贡献。
夜深,车厢里渐渐静下来,乘客们开始以各种姿态睡觉。
陈文是窗口位,向右靠着墙,脖子上垫着桶包当枕头。虽然睡得别别扭扭,但看看许多靠过道位置的人,再看看那些买了站票的人,陈文还是可以感觉到一丝可怜的幸福感。
有个话怎么说来着,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看到他人不幸福的基础上。
旁边的两个女人,一个坐在陈文身边靠过道座位,另一个坐在了过道地下,头枕着同伴的大腿。
偶尔有列车员推着小车卖东西经过,坐在过道地下的那个女人便摇摇晃晃站起身,给列车员让开地方。
肯定是很辛苦的事,但也没有办法避免。在家千日好,出门半刻难。既然选择了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列车上的这点小苦其实真不算什么。
单调枯燥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