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在这两年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民营商社。
一些在国营商社做到中层管理的,甚至辞职,自己操办起私营商社,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手里的资源,以及相关经营,在民间拉拢投资。
这使得崇祯十八年,民间一批民营商社快速冒头,它们开始填补国营商社不能做的一些空白,与国营商社相互合作,完善产业链。
崇祯十八年七月,皇帝在乾清宫听完了陈子龙的财务汇报。
崇祯十七年,朝廷的总营收达到2亿两!
而崇祯十八年,截止到七月,朝廷的总营收已经达到1.8亿两!
今年半年,完成了一次跨越似的增长。
主要的原因是,奥斯曼帝国的商船,到南洋来了。
并且跨越南洋,抵达了广州、厦门和上海。
如果的奥斯曼帝国,就像一个营养有些不良的大汉,急需要补充各种物资。
与此同时,帝国贵族们也开始了在东方疯狂的采购。
丝绸、茶叶、香水、陶瓷等等,到了奥斯曼后,全部变成了奢侈品。
在大明内部卖一两银子一匹的名贵丝绸,到奥斯曼后,变成卖20两银子一匹了。
尤其是蒸汽机的普及,大明朝的产能得到了空前规模的释放。
沿海各省不仅仅大规模对海外进行商品倾销,内陆的商品数量也明显扩大。
再加上火车线路的增多,粮价进一步下降,棉袄也快速进入寻常人家,甚至桌上的猪肉也多起来。
粮食的大规模增多,人们吃不完的饭菜,喂猪和牛,家禽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看到这份汇报,崇祯表示很淡定。
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发展开始腾飞。
“开始修铁路吧,从吐鲁番,修到这里来。”崇祯指着世界地图上的那个点。
那里正是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