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去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的范围主要在大兴县和海淀新区,有棉衣穿的人的确很多,但大部分人穿的棉衣,棉含量并不多,是属于很便宜的那种。”
“少部分加厚的棉衣,价格非常昂贵,而达官显贵则热衷于穿貂皮大衣,尤其是最近两年,从关外进来的貂皮数量再剧增。”
“普通百姓的御寒,还是有些困难的。”
她有补充道:“当然,这是北京。”
她的意思很简单,陛下,这里是北京,物资生活条件都很好。
其他地方可能能穿得起好一点的棉衣的就更少了。
柳如是依然很贴切地补充着:“臣也去北京制造局做过调查,不是纺织效率不高,是原材料匮乏。”
棉花匮乏!
“有些私人商社已经开始断供便宜的棉衣,只做贵的,然后高价卖给有钱人,这样他们可以节约时间,且卖更多钱,利润更高。”
你看,这就是私人商社的商业行为。
你要对这种行为进行道德审判吗?
倒也不至于,因为商业本身如此,一切是利益驱动。
你总不能规定,商人不许生产加厚的棉衣吧?
那样的话,他们会生产棉量很少的棉衣,多卖几件。
你总不能直接规定每件的含棉量吧?
这就完全是百分百计划经济了,商人们为了赚钱,依然可以动手脚。
到头来,问题没有解决,一切白搭。
所以这个时候,国营商社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朝廷可以直接指定国营商社的行为,来平衡市场需求。
柳如是继续说道:“国营商社的几个织造厂的棉含量还是合格的,价格也适中,不过由于棉花涨价,国营商社的利润比往年薄了许多。”
“这些都是小事,能稳定民生,少赚点钱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