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鸣岗那类亲荷派,他们最大的经济来源是通过南洋贸易体系与西方做买卖。
这句话如何理解?
南洋的贸易体系,其实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市舶司就是唐朝时候设置的,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中原王朝的主要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还是比较穷的蛮夷之地。
唐宋时期,贬谪一些官员,就是往南方贬。
例如韩愈被贬官到潮州,韩愈为潮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苏轼,被贬官到惠州,苏轼则在惠州吃起了荔枝,还跟京城的官员写信说卧了个槽,这里的荔枝真他妈的好吃,多谢你们把我贬官到这里。
结果京城的那些高官一看苏轼都被贬到那个鬼地方了还这么嗨,于是又把他贬到南海的儋州。
可见那时候,南方沿海是很荒芜的地方。
直到北方好几次动荡,中原人南逃,出现了客家人。
随后南宋无心北望,开始向南边海上发展,南方才正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南宋的市舶司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其财源也不少来自海贸。
到了明朝就不用说了,朱元璋就是定都南京的。
而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商人下南洋之频繁,就是继承自南宋。
到了明末就更不必说。
而正是这一千年的经营,汉人在南洋是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贸易体系的。
例如沿海配套的造船厂,陆上配套的种茶、丝绸、陶瓷生产。
还有更关键的配套固定航线。
直到欧洲人来了,尤其是荷兰人来了,他们先与南洋的汉人交往,惊奇的发现,原来中国民间的商人已经在这里搭建起成熟的贸易。
荷兰人之所以将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在巴达维亚,其实就是想要享受中国在南洋搭建起来的成熟贸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