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阁为首的文臣,公然开始干涉军政,他们痛批辽东军的无能,将辽河防线失守的责任全部推到袁崇焕身上。
并且,他们要求军委会立刻下达军令,敦促广宁的辽东军主动出战,尽快结束战争。
战争引发的政治斗争,终于在这个时候,如同蓄谋已久的火药桶,爆炸了。
内阁、六部,第一次公开对军委会的权力进行了质疑。
有人说,这并不是一场纠正前线错误的权力冲击,而是一次军政权的争夺战。
还有人说,坐在华丽的办公场所的高官们永远都是那么蠢,他们脑子里只有利益,为了利益,可以不顾国家存亡,不顾边疆将士的生命。
不知道这话是用来讽刺以内阁为代表的行政文臣的,还是用来讽刺以袁崇焕为代表的军政大臣的。
是是非非,在这一次的辽河之战中,出现了盘根错节。
例如吏部侍郎成基命就公开说:袁崇焕一味主守,若是他能主动出兵,必不会是如此局面!
怎么说呢?
这就是关键时期,外行插手的典型。
辽东这些年的整体战略是以守为攻,其实更多的是崇祯自己建立的一套纵深的防御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内改革提供稳定的边疆环境。
这就是辽东军防最大的功能。
所谓的辽东军主动出击攻打沈阳,不是不能,只是这种做法不是上策。
什么是上策?
当然是北府、辽东军镇、辽东半岛、皮岛、朝鲜义州,五路大军北伐!
挥百万之师,一举荡平辽东。
那时候,不仅仅灭的是皇太极,还有辽东所有的传统势力。
这才就灭国,这才是收复。
什么是大格局的大战略?
普通小民盯的是每日的得失,容易被起伏不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