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漫长
月也摇晃,人也彷徨
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徐高山的嗓音咬字方式时而绵长时而婉转,有时又带着俏皮和弹性。
他的歌声跟他的性格一样,总有种淡然,慵懒,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给人以一种舒服的感觉。
他的唱法极具个人特色,别人想要模仿都模仿不了的,喜欢他的会超级喜欢,不喜欢的则完全无感。
庆幸的是此时在座的两万观众绝大部分都很喜欢,至少不讨厌。
不过《庐州月》这首歌最出彩的是歌词,“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此句出自西汉匡衡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的借邻舍的烛光读书,成语“凿壁偷光”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宿昔不梳”源自南北朝乐府诗《子夜歌宿昔不梳头》:宿夕不梳头,丝发披两肩。腕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意为女性的慵懒柔美,夜里睡觉不梳头,发丝披在两肩上。温柔得在郎君的膝上伸展,没有哪一处地方不惹人怜爱。
用在这首歌里应该暗指功名搏取前为了进取每日须发难以梳理。
不仅仅是这两句,整首歌里每句歌词几乎都有典故,如古诗词一般美好,叫人情不自禁的陷入歌词的意境里。
很快,歌曲来到高潮部分,徐高山的演唱仍然游刃有余,旋律悦耳,歌词美妙。
“庐州月光,洒在心上
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太多的伤,难诉衷肠
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庐州月光,梨花雨凉
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
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
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歌曲进入副歌,《庐州月》所表达的情绪终于展露端倪,歌曲集中表现了对家乡,对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