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
而今多加一个大学士是小,将来估计内阁就是七个大学士了。
很多事情,朱祁镇都习惯往长远去想,务必不会后世留下空隙,毕竟很多祖制,都是文官们借题发挥,断章取义。
虽然朱祁镇也知道,人死万事休,后面的事情,他也管不了,但是依旧谨小慎微,宁可多想,也不能留下大漏洞。
朱祁镇心中犹豫,问杨溥,说道:“先生以为如何?”
杨溥说道:“臣唯陛下之命是听,要不,让于大人等一等再说。”
朱祁镇一听,立即说道:“不行,治水之事迫在眉睫,不加强于谦职权,何以让天下重视此事,这一件事情,先生可是答应朕的。”
拖什么拖什么?朱祁镇才不相信杨溥,说不定杨溥拖着拖着,就将这一件事情给拖黄了。
杨溥说道:“请陛下放心,臣答应的事情,就绝对不会反悔的。臣请陛下开大朝会,召集京城五品官以上,于奉天门商议此事,御前决断,明诏天下,以示朝廷对此事的重视。”
朱祁镇听了之后,说道:“好。”
其实朱祁镇早就想将这一件事情,给如此敲定,虽然他在正统五年正旦诏之中,表明这个态度。
但是正旦诏之中,内容太多了。更多的是划分直隶省,改行在为北京,等等。这些事情在政治上都比治水大。
所以治水之事,并没有继续明确成为朝廷的决策。
杨士奇在这一件事情,与朱祁镇意见相左。
而杨溥这个做法,治水之策,才能真正上升到国策的地步。而且即便是杨溥想反悔都不可能。
杨溥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就有这样的表示,几乎可以等同于杨溥用自己的个人威信为这一件事情背书了。
想要推翻这个政策,就先打倒杨溥。
就好像是太皇太后一样,太皇太后主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