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白操心了,唯一可以欣慰的是,从行政效率上来说,锦衣卫要胜过内阁一筹。
太皇太后笑道:“孙儿有此心,我就已经是万分高兴了。杨士奇三朝元老,吃得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朝廷上的事情,交给他处置,是没有问题的。”
朱祁镇说道:“今日是孙儿鲁莽了。”
“去上课吧。”太皇太后说道:“去得迟了,可以要挨板子了。”
朱祁镇向太皇太后行礼,随后离开了慈宁宫,去文华殿。
一路上朱祁镇所想的就是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对于朝廷来说,就是头等大事,而南北方经济不平衡,其实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南北粮食产量不平衡,南方粮食产粮要比北方多。
这就是源头。
特别是北京城粮食不能自给,每年四百万石漕运粮,就让朱祁镇心中发慌,特别是清廷后车之鉴在前。
为什么要签订《南京条约》,固然有前面一系列败仗。但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英军截断了漕运。北京那边立即支撑不住了。
所以在粮食问题上,粮食调配的问题固然重要,不管是漕运也好,是海运也好,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的办法,但是粮食生产的问题,也同样重要。
“难道大明朝的北方,真得养不起九边加一个北京吗?”朱祁镇心中深深的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朱祁镇一时间连从何处下手,都不知道。
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文华殿。
一进文华殿,就觉得文华殿之中的气氛不对,李时勉站在御案之前。就好像是雕塑一般,一动不动。
见朱祁镇来了之后,行礼如仪。
朱祁镇连忙扶起李时勉说道:“先生免礼,今日是朕错了。”
李时勉问道:“错在何处?”
朱祁镇说道:“朕不该今日不来上课。”
李时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