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又兜转回来,要是楚国故意给晋国挖坑,跳进去会增加未知风险。
中行偃以中立的态度说道:“中原未稳,南方有变,如何处之?”
这个也是国君不能忽视的问题。
晋国只有稳住中原各国才能全力跟楚国展开较量,千万不要国内到处失火,中原各国也没臣服晋国,头铁地要跑去跟楚国一较高低。
那么,晋国内部会搞幺蛾子吗?国君有过很认真的思考,认为出现大乱的可能性没有,各家族因为利益产生的冲突需要进行破解。
国君决定先解决一个难题,说道:“晋襄公设六卿将三军……”
一大串历史被提出来,讲了晋国为什么会设立“常务卿大夫”,过程中为什么增设“常务卿大夫”的位置,一度有十二位“常务卿大夫”,后来又减少到八位“常务卿大夫”。
大家一开始听得比较迷糊,后来渐渐搞懂国君是个什么意思了。
国君有了下一批“常务卿大夫”的人选名单,只是事情好像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
果然,就听国君说道:“我之处境难也。卿大夫近来多变,亦有难履卿大夫之务实。”
从晋景公开始到晋厉公两代,晋国的“常务卿大夫”走马观灯在换,并且每一次出现卿位变动都是血腥味十足。
前来宫城的卿大夫脸色开始变了。
就当下而言,不管是增加“常务卿大夫”的数量或是减少,对他们这些在职的“常务卿大夫”都不是好事。
毕竟,他们是利益既得者,出现任何变动都代表一次新的利益变更。
其中以解朔感到最为紧张。
解氏可以说是晋国“常务卿大夫”中最弱的那个,增加新的“常务卿大夫”比解氏弱,他们又无法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一旦国君要削减“常务卿大夫”的数量,解氏绝对是要挨刀的那个。
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