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出身的时代,普通的百姓若想在朝廷上有所作为,进入仕途,基本上门路还是很少的。
若不然就从军,杀出一条血路。
若不然,就从胥吏开始熬起,混个一二十年,说不定能挤进仕途,成为末流小官。
继而光耀门楣的事情,可能就要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因为,你在这一代解褐,就已经算是有了白身,接下来,你的后代就可以参加朝廷的各种遴选。
继续向仕途发起冲击,可这是有些人能够走的路,对于有些人,这样一条艰辛的路,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根本是无从踏上的。
就比如,那些家里很阔绰的商人之子,也并不全都是没有建树的人。很多人只是碍于时代的因素,没办法晋升而已。
还有一些人,也通过沈安的张罗,走到了李世民的视线之中,这些人本就是官宦子弟,按照正常的路径,也是可以做官的,而且,做个大官也不是没有盼头的。
可他们似乎对正常的科举之途并没有什么兴趣,有的整日游山玩水,好不自在。
有的呢,一天到晚也不知道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整日里泡在学馆里,就是不肯出来考试。
国子监对这一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你愿意读多久就读多久,浪费时间也是你自己的。
引发李世民这样感慨的,正是尉迟赫。
这个青年和他的祖辈都很不相同,早些年,曾经随尉迟敬德入宫,李世民也见过他。
端的是个风流俊秀的青年,斯斯文文的,和他的阿翁不是一路人。
李世民是一心想要栽培尉迟赫的,先把他送入国子监,让他老老实实的上学。
从他的表现来看,绝对是胸中有丘壑的有为青年,结果呢,一年两年的等下来,尉迟赫居然还是没有要入仕的念头。
不仅几次三番的婉拒朝廷的征召,居然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