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地都旱得厉害、什么都种不了的时候? 那就没有办法了? 去草原上过活吧;要不然就到京城? 到工坊去做工吧。
反正朱由校在尽一切的可能做准备,以现在的运输条件,想要运粮食到山西和陕西养活那里的人基本不现实。
即便有粮食都不行,运输的损失太大了,根本就供不起。所以朱由校要让山西和陕西的人习惯去外面做工。
一旦没办法在当地活下去,他们可以去北面、可以去草原上,也可以到京城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钱财流落到百工院的武器研发部门。
朝廷下了一大笔订单,或者说朱由校下了一大笔订单,让百工院快速制造新式的武器,采购材料马上就投入生产。
毕竟战争就要开打了,武器还没到位呢。这怎么打?
以前是钱不够,现在钱已经有了,那就开足马力生产,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朱由校相信很快就会凑足亲军的装备。
除此之外,就是囤积粮食,顺便在京城和辽东沿线建立粮食仓库,一路上都可以吃用。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后勤补给很困难,鉴于此情,朱由校采用了笨办法,像蚂蚁搬家一样,在京城和辽东之间修筑了一条补给线。
在这一些补给沿线上,有很多类似于驿站的机构,里面都存储着粮食,而且在大明的国内也不担心被袭击,粮食都会提前运上去。一旦开战,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两个点之间都是短途运输,可以由当地的衙门来承运,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甚至可以找商人来承运,给他们一些钱就行了。
虽然没有对外公布,但是大明的一个机器已经开起来了。
整个国家都在为战争做准备,盔甲、兵器、粮食、人手,一项一项的都在进行着。
京城瞬间就安静了下来,朝堂上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