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问暖。
如今,两家关系已经缓和了,还更进一步。得到了刘有义的谅解以后,蔡邕的小日子就更加舒爽了。
“叔父,近日可遇到什么难处?”刘可问道。
再穷不能穷教育,况且,书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了。
“没有!子敬对书院的照顾,那可是无微不至,贤侄不必忧心。”蔡邕道,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在扬州实在是太舒服了。
刘可点点头,喝了一口热茶,蔡邕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可早就看穿了。
蔡邕索性也不瞒了,道:“贤侄,可否替书院的学生谋一份差事?”
原来是找出路来了!
读书人嘛,都懂的。
鲁肃已经不知一次找刘可抱怨,人手不够用了。一些官吏,都是由太守直接任命,刘可认为,这样很不好,不利于统治。
但是科举取士又太前卫了,必须要等几年,一等教育发展,二等寒门子弟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此事再议。”刘可道。
蔡邕知道,刘可已经放在心里,这就足够了,书院会在这片领域分一杯羹。
“不过,教书先生的俸禄可以往上提一提了。”刘可道。
蔡邕脸色一喜,总算有一点收获,接下来刘可的话更是让蔡邕精神一震。
“每位先生的文案由官府留存。”
这样一来,先生就成为了公务员了,前途似锦。
蔡邕深深一拜,替书院先生谢过刘可。
“好处拿了,也该有点付出,算学加入考核之中。”刘可道。
“这……”蔡邕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好。
“从今天开始,在各地扩建官方学校。就分为小学、中学、太学三等,
小学学制为三年,负责蒙学,诵读经文,一切费用由官府负责。经过考核,可升入中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