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重修律典
直到娶了妻子,他还不是官,真正让他为朱由检所知的一件事还是在崇祯六年,河南大灾的时候。
那个时候朱由检重点关注河南灾情,偶然听吏部官员提起杞县有一位李公子,那个时候朝廷从南方调拨的赈灾粮还没运过来,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
百姓的惨状让李岩无法坐视不理,他毅然去见知县宋某,为杞县百姓请命,但宋知县只需对上负责,保住自己的乌纱,百姓的死活他不放在心上。
他也不担心御史的弹劾,只要上边领导满意,御史的弹劾就没什么效果,御史他都不怕,更别说一个小小的李岩了。
李岩无奈,回家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李家仅靠收租为生,在蝗旱并发的灾年,这显然是杯水车薪,他作了一首《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
这件事情只是吏部官员的闲聊,他们认为这种人在官场上是走不远的,想凭借一首诗词让同县大户拿出自己存下度过灾年用的粮食,这实在是书生意气。
就算李太白在世,做出一首《将进酒》那般的诗词也没这个影响力。
朱由检听完觉得这人虽然有些书生意气,但心思还是好的,他跟嘉靖时期的臣子海瑞有些像。
这种人放到官场上肯定会惹事,藐视上级,挑衅权威更是这种人所擅长的。
但他们的确是敢于为民请命的好官,要是没有好上司在上边罩着,这种人很难混出头,甚至可能因言获罪。
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海瑞那样,触怒上级的同事还不犯大明律,掌权者敢杀他,就要背上杀戮忠良的暴君名号。
朱由检自认性格还是不错的,就让吏部把他调到京城,有本事的人只要给他一个舞台就能显现出自己的能力。
如果历史没有发生改变,李信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