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越低,则原子电子活跃度越弱,不容易和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
但是真正让谢清在意的数据,是这份数据中,其中几个转变过程中,出现低温高分解区间。
“温度负42摄氏度,干冰状态下,1365纳米频段的红外光照射13秒,在通电情况下,二氧化碳转变效率提高6.2倍左右……”
“温度负68摄氏度,干冰状态下,1365纳米频段的红外光照射6秒,在通电情况下,二氧化碳转变效率提高16.7倍左右……”
看到这个异常的数据,谢清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猜测可能是干冰和红外光产生了光热共鸣,在通电情况下,导致超低温的干冰中,二氧化碳的化学共价键因为高温断裂,吸收了两个电子后,完成了分解反应。
这个奇特现象,让谢清浮想联翩,他手指在键盘上敲打着,一行行推测,被注释在副页上。
然后他又在燧人学刊等论文网站上,检索了物质的光热共鸣情况,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绝大部分的物质,都有对应的特定光波或电波共鸣频率,特别是在固体上,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比如,金纳米棒对应的近红外光,就形成了特殊的光热刀技术。
谢清下载了一份物质共鸣频率,这里面不仅仅有光热共鸣频率,还有声波共鸣频率、光电共鸣频率。
触类旁通下,他在思考是否存在电场共鸣频率?
如果物质存在电场共鸣频率,可以在某一个特殊电场强度下,某种物质会表现出超常的分解或者合成效率,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发现。
一想到这里,谢清也睡不着觉了。
他一边查找相关论文和资料,一边分析成功通过电场合成的原材料和产物。
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变慢了,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点点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剥茧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