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散热问题。
散热,是个大问题。
无限动力汽车上的光能接收转化器,可以说就是一个‘电能匣’,是封闭式的设计,开启依旧就能够源源不断供给稳定的电能。
电能匣的设计上不存在问题,因为内部的电能转化率非常高,哪怕只依靠自然散热,内部最高温度也致能达到四百摄氏度,根本无法对接触的到的压缩材料造成任何影响,同时,电能匣内部还设计了冷却装置,也就直接解决了散热问题。
如果是放在太空中就不一样了,太空中的空气密度非常低,自然散热速度也就非常的慢。
同时,因为无法供给相关的材料,而制造后服役时间很长,最低预计超过五年以上,太空中的光能接收转化器,无法使用大部分冷却设计。
那么,怎么解决冷却问题呢?
这个问题甚至难住了赵奕,但他还是想出了最简单的解决方案--
开放式设计!
如果把电能匣的外皮去掉,就不会把热量封闭住,可以源源不断的自然进行散热。
哪怕最高温度超过一千度,也不会影响到压缩单晶硅薄片,也就不会影响到电能的传递。
所以冷却问题只需要考虑电路接点就可以了。
如果设计的冷却装置,只需要冷却压缩材料制造的电路接触点,因为覆盖的面积非常小,用冷却液直接包裹住都可以,配合其他长期的设计,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赵奕把解决方案提交给了制造部门,就开始等待论证结果。
然后,他被邀请去开会了。
光能接收转化器的开放式设计是没问题的,最多就是影响到电能转化效率,比如原本的转化率超过百分之七十,开放式设计后,转化率会迅速降低到五成左右。
那么加大光能传输总量,就可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