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时间。
两台反重力装置的控制室监控视频中,可以看到董利华的动作时间是一致的,不存在任何的延迟,最少设备是分析不出来的。
“从这里就能知道影像传输几乎不需要时间,是直接建立的连接,中途并没有数据分析之类……”
“画面是完全一致的。”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是,两台反重力装置在那个时间点的功率,并分析具体的强度,等等。”
“我们需要做共性研究,看看有什么完全相同的点……”
这是关键。
空间建立连接肯定是需要条件的,只是当时的场景、环境,恰好激活了建立连接的条件。
团队的所有理论工作人员,全都开始做数据对比,研究装置当时的相关性,赵奕交代的工作就是,让所有人发散思维,把能想到的可能都记录下来,不管是再离谱的可能,都要做详细的记录。
这个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条件了。
因为有《因果律》的效果,任何的可能说出来,赵奕都能够知道是否正确,排除绝大部分错误的,留下正确的作为条件,条件更充足一些,就可以使用《联络率》,解析出影像发生的原理。
同时,赵奕也在不断的研究,他还有一个研究的能力--
《相关率》。
从各种条件中使用《相关率》找寻共同点,对他来说是很容易的,但他得到的信息都是外在的,和空间底层理论没关系。
他也只能把这些共性告诉其他人,让他们一起去发散思维,思考链接方式的可能性。
团队,确实很重要。
如果是让赵奕自己去发散思维,像完成研究需要很长时间,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限的。
当人数多上一些的时候,哪怕三个人想到一个条件,加起来也是非常多的条件,解析速度自然就会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