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侍的声音很洪亮,将手中这张皇帝亲手抄了一遍的文章念得抑扬顿挫,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送到了在场大臣们的耳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陈尹微微抬了一下眉毛。以他的学识,并不难听出这文章的不凡。他抬头看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正淡淡地微笑着,似乎很是得意。
这就是皇帝准备的制胜法宝吗?那位楚王殿下什么时候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了?
陈尹默默地在心里想道,忍不住有些好奇。
同样感到震惊的还有下面一票低着头的文官,不仅是那帮站出来向李世民发难的言官,连其他站在自己位置上看热闹的百官们也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大唐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和举荐并行。当然,说是这么说,实际上还是以举荐为主,所以才会出现门阀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但这些东西且放一边不提,只说这朝堂上站着的文官之中,他们不管是通过科举考试,还是经过五姓七望这些门阀举荐,有一说一,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的才学之辈?哪一个写不得一手锦绣文章?
他们看文章的眼光那是一等一的老练毒辣。一篇文章只要读过前面三四句,他们大概就能知道这文章是什么货色。比如此刻内侍正卖力读着的这篇号称出自楚王之手的《师说》,仅仅开头这三两句过后,他们就已经准确地判断出了一件事——这是一片好文章。
不,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样的文章了,这是一篇顶顶好,好到任何人看了以后都会立即惭愧于自己词汇之贫乏的文章。
一时间,下面的文武百官纷纷交头接耳起来,但奇怪的是,他们互相之间只用眼神示意,愣是不肯发出半点声音,生怕听到杂音以后影响了他们欣赏这样一篇千古奇文。
若是李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