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铁甲卫以斩马大刀不断劈斩不肯往渡口溃退,反而死死团在一起向西边转进明军残部的黄昭心中亦惊,他不知与其交手的是打的关外鞑子都要送礼求解围的小袁营余部,只道是南都三大营的精锐,便下了狠心一定要将这股明军精锐歼灭,否则若叫他们逃脱必会有后患。
只是这股明军真的凶悍,铁甲卫屡次以斩马大刀破其防线,但未等杀入当中,这股明军又硬顶上来,内中也有不少披铁甲的悍勇之士,虽手中长刀不及铁甲卫的加长斩马大刀,然凭着一股悍勇不畏死的心气,以不断的牺牲迟滞铁甲卫前进步伐,这叫黄昭心惊之余也是郁闷。
想他和杨祥自奉命为淮军编练这铁甲兵以来,以当年戚帅《练兵实纪》为纲要操练这铁甲兵,行营、野营、战守、练艺、练器无不操守有序,又得陆头领全力支持,吃喝供给都是全军最好,每日四餐,餐餐有肉,训练达标者更有赏钱可领,故而这520名铁甲兵中虽大半并非官军出身,入营时间又短,但在二人训练之下已经初具规模,不敢说能与北地官军精锐相提并论,但若对阵南都之官军却是绰绰有余。
在黄昭眼里,江南之兵都不堪用,包括他的原东家郑家。
淮安之战就暴露出郑家兵马于陆战的短板之处,哪怕是守城。
自上而下过于依赖火铳的郑军缺少与敌肉搏勇气,故而一旦受天时限制,长于火器的郑军只要被敌人近身便立即不能对敌。
郑家高层偏不知自家短板,眼看中原大乱,竟想在这乱世分杯羹,数次往北地派兵,以为资本。
殊不知他郑家兵往北边派的再多,只要还是过份依赖火器,不设法操练步战之法,尤其精研以步克骑之道,人数再多也不过是给人家送人头。(作者注:郑成功以黄昭、杨祥创铁人兵,便是因前番与清交战步战多不能赢缘故。)
故而,淮军下扬州之后陆四让黄昭筹建铁甲重兵一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