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以将重氢原子聚变到碳原子,对于能量生产量并没有太多提升。
重氢原子的原子量是2.016,氦原子的原子量是4.003,碳原子的原子量12.011,铁原子的原子量是55.845。
84个重氢(169.344)=42个氦原子(168.126)
84个重氢(169.344)=14个碳原子(168.154)
78个重氢(157.248)+12个中子(12.084)=3个铁原子(167.535)
从上面的反应原材料到反应最终产物,可以看出重氢→氦和重氢→碳,这两个过程中质量损失反而是重氢→氦多于重氢→碳。
根据黄明哲等人对于金乌核聚变反应炉的测试,核聚变反应到碳原子阶段,能量输出功率仅仅只提升了4.36~4.61%。
而如果可以反应的铁原子阶段,预计能量输出功率可以提升50~60%。
两者差别非常巨大,因此碳原子阶段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
当然这并不代表碳原子阶段没有用处,碳阶段不一定需要利用重氢来作为核燃料,氦、锂之类也可以作为核燃料使用。
随着核聚变越发靠近铁原子,就意味着可以利用的核燃料元素种类越多,可利用的核燃料种类越多,变可以提升宇宙飞船在外太空的补给便利性。
毕竟铁原子之前的元素,在宇宙之中一抓一大把,哪怕是空旷的星际空间,多多少少有游离态的氢原子和氦原子。
比如,太阳风带出来的氦3之类,数量就非常多。
再不济,还有小行星之类可以捕捉,作为核燃料补给使用。
黄明哲鼓劲道:“我们加把劲,反正现在一大堆科研人员,我不信有几亿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新人类,会比一穷二白的五六十年代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