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平级,也只是行政事实上的,两者的理论待遇还是有所不同。
主要问题是朝廷制度并没有规定“侍中”这个职务只许一人担当,是可以有多个侍中并存的。
所以,要名正言顺解决这个待遇问题之后,朝廷中枢的管制才能算是正式向原本后世的“三省六部制”转化。
这次,李素便打算趁热打铁,把这个名正言顺的问题解决了。
他向刘备建议,趁机把“侍中”数人中,选取一个正职,以西汉时原本地位较低的“中书令”为名,负责统筹整个朝廷中枢的行政执行部门。
这样尚书令管“行政法规订立”,中书令管“行政的实际实施”,名正言顺平级。
刘备一开始觉得挺别扭,主要是“中书令”这个官职原本品秩级别不高,中间也废弃了一些年份了,现在重新拿回来,忽然把地位拔高,也怕大家依然有刻板印象、认知扭转不过来。
但李素分析道:当初“尚书令”刚刚设立的时候,品秩也不高,只是实权大,是从汉武帝开始、内外朝制度分离的特殊产物。如今经过三百年,随着内外朝重新统合,不也被视为“如同三公”了么?
所以,名分的东西,只要皇帝想改,还是可以轻易改的。
刘备这才采纳,表示秋收结束之后,专门找一次朝议,趁机把这个问题议了。
于是,等诸葛亮正式回国、完成述职后,他就会以三十岁之龄、成为大汉三兴后的第一位中书令。
未来十年,他的履历也是显而易见的,无非是在中书令和尚书令之间切换,把立法和行政的具体工作都彻底熟悉一下,以便将来接李素的班。
当然,最高的丞相之位,诸葛亮在李素退休之前,肯定是别想了,哪怕李素事实上把大部分工作丢给他干,他也只能是有实无名。
这是没办法的,诸葛亮也不会介意,有事弟子服其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