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枢重臣很多不是冀州本地人,也跟冀州本地人没有利益关系,更容易与代表外地派的袁谭沆瀣一气。
好在袁尚自己基本盘也不稳固,二月底和三月初,随着袁尚为了团结本地人、进一步向本地人利益倾斜,导致连续出现了两波原本袁绍手下的外地派朝廷重臣,出走投奔袁谭、曹操。
位居三公的许攸,投奔了老朋友曹操,愿意给曹操当带路。虽然许攸从河内战役后,就被袁绍不信任、架空了,但他曾任三公的头衔还在,袁绍也没拿掉,这就很致命,导致了刘和朝廷中枢很多人心不稳。
当然许攸投奔肯定也不是白投,估计是这一两个月里曹操许了多少重利、比如给许攸将来继续当实权三公的许诺,还给了无数金银财宝,让为人贪鄙的许攸总算是彻底投曹了。
除了许攸之外,袁绍死前担任侍中的郭图,也因为跟审配和冀州派的矛盾,伺机投降了袁谭。
另外还有曾经在青州北海郡干过的孔融,倒不是因为跟冀州人有矛盾,他纯粹是出于一种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身为孔子后人,不能跟废长立幼的乱命邪徒站在一起。
而且袁尚之前诱降部分青州的郡太守的举动,也让孔融很是不满。加上王修把平原郡反正回来之后,还冒险潜入朝廷,各处分化劝降朝臣。孔融这种道德吉祥物本来就不被袁尚重视,也没人监视盯防,就被王修劝降出走了。
孔融的走对袁尚没有丝毫军事和后勤实力上的打击,只是让袁尚在意识形态之争和大义名分上愈发被动,因为道德楷模都走了。
好在袁尚也意识到之前只注重实利不注重大义名分的行为是不对的,所以及时分出一些资源补救。首先他需要重新立起一些道德楷模,就重用冀州本地士人代表的大名士崔琰,把崔琰从普通的副郡级官员一步提拔为侍中,取代郭图逃走后的空缺。
再把墙头草派代表的“道德